
老百姓說: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因為特別想吃什么 就說明對此食物很缺
在生活中,很多老百姓,特別是老年朋友對自己的疾病很重視,經常體檢,就診,服藥,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要多依賴于專業機構和專家。
但其飲食(如何吃飯)很隨意自然且很有把握,完全靠自然的食欲來調節,不少成年男性朋友也是如此,并且常說:“吃飯誰還不會?這是人的本能,不用他人的指導;飽了,就不吃了;餓了就去吃,說明缺乏了;特別想什么,就說明身體缺什么了。”
那么我的意見是:
1. 靠食欲來指揮進食有兩個必備的前提條件:
(1)健康狀況 ;
(2)基本的、必備的健康知識。
2. 當出現異常病態的肥胖、消瘦和代謝綜合癥等時,食欲就并不能指揮進食。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剛才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從文字記載以來,人類基本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很少有飲食過量的情況出現。那么,旺盛的食欲和高效的消化吸收功能既是人類進化的結果,也是種族延續的基礎依據之一。
人們對于能量密度比較高(高脂、高蛋白、多糖)的食物,有本能的嗜好;同時脂肪具有改善膳食性味,提高膳食品位的作用,(如制作面包時,通常要加入脂肪,重要目的就是為改善口味和性狀;炒菜時放油也可以改善菜的風味)而蛋白類食物也有類似作用。(如多數人都覺得瘦肉比青菜香)
在生活中,許多人也知道炒菜應該少放油,但少油少鹽就沒有味道。更突出的表現為:因為社會富裕了,在外就餐幾率非常高,目前大部分人在外點餐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味道要好。如到飯店用餐,先是考慮菜系,被頻繁點的多是高油、高蛋白的。還要選擇參考烹調方式,如紅燒、油炸等。人們喜歡動物性食品,很少點清煮毛豆、煮白菜等。
還有包括都市白領,對他們健康影響較大的是工作午餐的問題,不恰當的快餐已成為此類人群健康一大隱患。
生活當中經常見到這樣的變化,學生(不胖)、婚前(略胖)、婚后(迅速發胖)、有了孩子(胖的更快),當了領導(胖的最快)。這些變化都與飲食相關。
舉一成年男性的例子:當他作為學生時,從七八歲到二十四五歲,因為學習和運動量大,所以在此階段,食欲很旺盛,量也很大;榍暗墓ぷ鲿r期,因為年輕活躍,體力支出也較多,食欲依然旺盛,自由支配的錢也較多,可以自己選擇食物。學生和婚前時期肥胖率增長的不會很高。當婚后有了孩子,生活規律、外出減少、睡眠增加,相應的熱量支出也在減少。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年齡在增加,35左右是由青年到中青年的轉折點。人一生當中,25—35歲是代謝率的頂峰,隨后下降;A代謝率少了,但食欲和飲食習慣都不會迅速改變(如原愛吃肉,依然很愛吃肉,原來能和半斤白酒,現在依然5兩)
人的基礎代謝率隨著多種因素逐漸變化,但飲食習慣和進食量都不容易發生變化,這就產生矛盾。
因此:單依靠食欲來指導進食不能長久行得通,特別是在年齡,職業變化較大的階段。
另外還有一群比較瘦弱的女性,她們也不能用食欲作為指揮進食和挑選食物種類的依據。原因:若排除遺傳因素,她們的消瘦已經明確提示著很長一段時間,飲食與運動不協調,否定了她們靠食欲安排飲食的方法。
還有未成年人喜歡色彩鮮艷的、高脂肪、高蛋白、多糖的食物,他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一定程度放開任其選擇,沒有很好的營養健康教育,則孩子會特別嗜好“三高”食物,于是城鄉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肥胖兒童。
還有一種心理異常的人群,如因為升學,婚姻,職業緣故,有較強心理壓力,他們減壓的途徑之一就是飲食。表現為:厭食,暴食或二者交替出現,此時飲食就不單純為了生存,而成為減壓的一種方法。所以他們的食欲更不能用來指揮進食了。
以上的幾種人群都不太適合于用食欲控制飲食,于是這個結論就意味者都要依靠營養師規定和指揮飲食?
近5—10年來,營養似乎成了極熱門的話題,營養師們也似乎成了一個熱門職業,營養需求一下得到了釋放。報紙,電視,網絡上會見到類似觀點:精確到什么時間吃什么,多少克,很詳細。還有一大批人,特別是有知識背景,注重健康的老年人和一些女性會按專家的指導嚴格執行,這是一個很普遍現象。
相對應的另一種人群則對此極其鄙視,認為被人安排先邁左右腳很無聊,自己有能力安排好飲食,不用其他人指手畫腳。
作為一名營養師,個人認為:人不是動物,活著是為了追求各自的幸福,人多想長壽,但更重要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同樣高,如果被身體是自由的,但精神被約束,身體再健康又有什么意義呢?
營養師在指導他人飲食之時,如果沒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進行必要的溝通,即便善意,但如果事實上觸束縛他人的自由,那么這種工作方式我通常不認可。
究竟該怎么辦?是隨心所欲的自由飲食,還是按照營養師的指導去做?
我認為:按照營養師的指導一絲不茍的去落實很好,但不能成為主流,因為治標不治本,并未針對根源。
飲食失衡的本質應該是健康教育的缺失,讓大眾認識到環境的變化,食物本來的性味以及作為一個健康人應吃的食物的大致結構和模型(膳食指南、膳食寶塔)。這是最主要的方案之一。
在此基礎上才會產生正確的觀點,進而形成正確行為,穩妥習慣,好的結果。
另外要考慮的一重要因素:就是他的健康狀況。如當事人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異常,如消化系統疾病等。他已經不能夠看通常的大眾科普宣傳和報道等。這些人應該交由專業機構處理,進行體檢,評估,綜合治療(藥物,運動,心理,飲食調節)這些人群已不能僅僅靠科普宣傳、營養指導來解決問題了,應納入醫療的范疇。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