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大部分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已經治愈,有的家庭會考慮生小孩。但是專家建議患者治愈后3個月再考慮生育。那具體是怎么回事?感染后會影響生育嗎?最新權威解釋來了!
一、專家建議患者治愈后3個月再考慮生育是怎么回事?
4月14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邀請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yī)療隊領導組組長喬杰院士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解答網友們關心的問題。
對此,喬杰院士說:“目前,生殖醫(yī)學領域確實在進行相關研究,但是還不確定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從現在得到的數據看,影響還是相對較小。但我們建議感染新冠肺炎后治愈的患者,最好還是三個月到半年之后再進行生育。
二、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后會影響生育?
近來還有一些研究認為,新冠病毒理論上可能會影響生殖系統。
喬杰院士說:“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統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疫情中考慮到標本自身的風險問題,我們研究的數量相對較少,目前的證據還不確鑿。”
喬杰院士表示,從目前國內和國際的報道上來看,嬰兒的咽拭子檢測結果都呈陰性,暫時沒有發(fā)現母嬰垂直傳播的病例。有少部分樣本量報告表明,新生兒可能通過胎盤獲得了IgG抗體,一出生就有了免疫力。目前為止,因為重復性病例比較少,不能證明新冠病毒母嬰垂直傳播。退一萬步說,因為有從媽媽來的抗體,出生以后的新生兒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有一些新生兒感染的報告,是因為家人或者照顧新生兒的成人感染了,跟新生兒有了密切接觸,真正沒有密切接觸而感染的病例數非常少。
三、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母嬰垂直傳播?
2月10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夏世文主任在《TranslationalPediatrics》發(fā)表題為《對新冠肺炎產婦所生10例新生兒的臨床分析》(ClinicalAnalysisof10NeonatesBorntoMotherswith2019-nCoVPneumonia)的文章。
文章結果顯示,確診的孕婦平均年齡為30歲,癥狀發(fā)作距孕婦分娩間隔為1-6天。有4例在分娩前出現肺炎癥狀,3例給予奧司他韋口服治療。有2例與分娩當天出現肺炎癥狀,1例予口服奧司他韋、霧化吸入干擾素治療。有3例于分娩后出現肺炎癥狀。孕婦均未在分娩前接受抗病毒治療。孕產婦治療前胸部CT可見典型的病毒性肺炎改變,表現為雙肺彌漫性透亮度減低,片狀肺實變,邊緣模糊,病情進展時病變可融合成片,治療后胸部CT顯示病灶明顯吸收。這些孕婦最先出現的癥狀是發(fā)燒和咳嗽,1例誘發(fā)膽囊炎,1例伴腹瀉。妊娠晚期的胎兒超聲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其胎兒超聲與正常者無明顯差異。7名孕婦通過剖宮產分娩兒,2名通過陰道順產。產前6名孕婦出現宮內窘迫,3例孕婦出現胎膜早破(5-7h),2例孕婦出現臍帶異常,13例孕婦出現胎盤異常(前置胎盤),2例孕婦出現羊水異常。
一位患有2019-nCov肺炎的母親在治療前后的胸部CT圖像。(A)1月24日,病例8-9患兒母親胸部CT顯示,雙肺彌漫性GGO下降,斑片狀肺實變,邊界模糊;(B)在1月27日,胸部CT顯示,病變已合并為密度不均的條狀;疾病已加重;(C)2月2日,胸部CT顯示,雙肺GGO均下降;疾病有所好轉;(D)2月6日,胸部CT顯示,雙肺GGO略有下降,并且病變明顯消退。GGO,毛玻璃不透明
2例孕婦妊娠中期超聲檢查圖像。(A)1月6日,病例7的母親(33周)的超聲檢查顯示頭朝下位置單胎妊娠。(B-D)在1月24日,對雙胞胎母親的超聲檢查(在31周時)顯示了雙胞胎(一個處于頭朝下的位置,另一個處于橫向位置)。胎兒心臟的跳動分別為158bpm和154bpm。胎盤位于子宮的前壁和底部,回聲是均勻的。超聲檢查均未發(fā)現明顯異常。
在12名新生兒中男性10例,女性2例;4名是足月嬰兒和8名早產嬰兒;2例為小胎齡(SGA)嬰兒,1例為大胎齡(LGA)。單胎8例,雙胎2例。有6名的小兒危重癥評分(PCIS)得分低于90。呼吸急促是新生兒最多的首發(fā)癥(6例),另有心率增快者1例,嘔吐者1例;發(fā)熱者2例。4例患兒出現消化道癥狀,如喂養(yǎng)不耐受、腹脹、拒奶、胃出血等。入院時胸片顯示7例異常,包括4例感染,2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和1例氣胸。每位兒科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對癥支持治療。兩名患兒現血小板減少癥并發(fā)肝功能異常,其中1例患兒胎齡34+5周,分娩后氣促呻吟30分鐘入院,入院后8天病情變化合并頑固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予以輸注血小板、懸浮紅細胞、血漿等,第9天治療無效死亡;1例胎齡34+6周,分娩后氣促呻吟25分鐘入院,無創(chuàng)支持2天后停氧,于日齡3天出現頻繁氧和波動,反應差,血小板急劇下降,予呼吸支持、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2g/kg)、血小板和血漿輸注、氫化可的松(5mg/kg·d,6天)、小劑量肝素鈉(2U/kg·h,6天)聯合低分子肝素鈣(2U/kg·h,6天)等共治療15天痊愈。10例患兒中治愈出院5例,仍有4例在院治療,1例死亡。
2例新生兒治療前后的胸部X光片。(A)1月20日,病例7的胸部X光片顯示肺部模糊不清,下部肺部可見顆粒狀和分散的斑塊狀陰影,不透明度降低。(B)一月24日,胸部X線檢查發(fā)現雙肺斑紋模糊,粗糙,未見明顯斑點陰影,病灶基本吸收。(C)2月2日,新生兒10的X線胸片顯示雙側氣胸,雙側肺部標記模糊。(D)2月3日,胸腔穿刺導管引流后的胸部X線片顯示雙側氣胸已縮小,雙側肺標記模糊,在右中肺野和左肺尖可見多個GGO;(E)2月4日,胸部X光片揭示了雙肺透亮區(qū)基本吸收。
而在2月1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的張元珍教授、武漢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醫(yī)學病毒研究所侯煒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楊慧霞教授的合作團隊在《柳葉刀》上發(fā)表了一篇學術論文《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intrauterineverticaltransmissionpotentialofCOVID-19infectioninninepregnantwomen:aretrospectivereviewofmedicalrecords》。回顧性分析了9名感染新冠病毒孕婦在院期間的臨床記錄。
結果顯示,九名孕婦均處于妊娠晚期,均進行了剖腹產。孕婦的年齡范圍為26-40歲,入院時的孕周為36周至39+4周。孕婦均未患任何基礎病。但是,1例孕婦自第27個孕周起出現妊娠高血壓,1例孕婦患者在第31個孕周出現先兆子癇。這兩名孕婦在懷孕期間均穩(wěn)定狀態(tài)。此外,還發(fā)現1例孕婦入院時感染了流感病毒。9例孕婦中有7例發(fā)燒均無畏寒,但無一例發(fā)高燒(體溫>39°C)。
孕婦的體溫在36·5–38·8°C范圍內波動。剖腹產前體溫正常的兩名患者均產后發(fā)燒(范圍37·8–39·3°C)。我們還觀察到了孕婦其他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4例孕婦咳嗽,3例孕婦出現肌肉酸痛,2例孕婦出現喉嚨痛,2例孕婦出現不適。另外,1例孕婦表現出明顯的胃腸道癥狀,1例孕婦有呼吸急促和先兆子癇。然而,截至2020年2月4日,這9例孕婦中沒有一例出現嚴重的需要機械通氣的肺炎或死于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發(fā)作后出現的妊娠并發(fā)癥包括胎兒窘迫2例)和胎膜早破(2例)。所有孕婦均接受了氧氣支持(鼻插管)和經驗性抗生素治療。6例孕婦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實驗室測試的數據顯示,在9例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中,有5例出現淋巴細胞減少(<1·0×10?個/L)。6例孕婦C反應蛋白濃度升高(>10mg/L)。三人的丙氨酸轉氨酶和天冬氨酸轉氨酶濃度升高,其中之一的ALT達到2093U/L,AST達到1263U/L。此外,有7例孕婦的白細胞計數正常,沒有孕婦的白細胞計數低于正常范圍。所有9例孕婦均進行了胸部CT掃描。8例孕婦表現出胸部CT圖像發(fā)現典型新冠肺炎CT影像出現多個斑片狀玻璃陰影。沒有觀察到胎兒死亡,新生兒死亡或新生兒窒息。4例孕婦出現早產,但妊娠都超過了36周。在妊娠36周至36+4周的4例早產兒中,有2例出生體重低于2500g。新生兒4的體重為1880克,新生兒7的出生體重為2460g。所有9例活產兒的1分鐘Apgar得分為8–9,5分鐘Apgar得分為9-10。新生兒1在出生當天的心肌酶有輕度增加(肌紅蛋白170.8ng/mL,肌酸激酶-心肌帶8.5ng/mL),但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從6例新生兒收集的羊水,臍帶血,新生兒咽拭子和母乳樣本中測試出了新冠病毒的存在。CDC推薦的試劑盒和我們內部的嵌套式RT-PCR分析均未在這些樣品中檢測到新冠病毒。
九例患者的胸部CT掃描。(A)患者1:左側斑塊狀明顯和雙多個側毛玻璃狀腔。(B)患者2:右肺的胸膜下斑塊狀明顯和左支氣管周圍的輕微浸潤陰影。(C)患者3:雙側多個毛玻璃樣混濁,左側突出。(D)患者4:左側斑玻璃毛混濁。(E)患者5:雙側多發(fā)性毛玻璃混濁。(F)患者6:雙側肺野透明,沒有明顯的磨玻璃混濁。(G)患者7:右側胸膜下斑塊狀明顯。(H)患者8:右側有多個毛玻璃混濁,突出。(I)患者9:雙側多個毛玻璃樣混濁。
目前,新冠肺炎是否會通過母嬰垂直傳播,尚不能給出準確結論,建議加強孕婦的健康咨詢,篩查和隨訪,以專門的感染控制制劑和防護服來加強產科診所和單位的就診時間和程序,并強調新冠病毒感染孕婦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至少14天內隔離在指定的病房中,并且不應進行母乳喂養(yǎng),以免新生兒在母親感染新冠病毒時與母親密切接觸。
總體上,專家們現在認為能證明母嬰垂直傳播的證據不充足。
投稿:請發(fā)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fā)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yǎng)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y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