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仍在不斷上升的新型肺炎疫情數據,人們難免陷入過度焦慮和恐慌的情緒中。疫情發展何時出現拐點?距離新藥與疫苗成功研發還有多遠?如何理解此次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著這些疑問,《醫藥經濟報》邀請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為我們加以解答!
病例數據解讀
《醫藥經濟報》: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確診病例目前還在與日俱增,請您分析下當前疫情的發展形勢?
胡善聯:盡管每日數值都在增加,但是從最近呈現的趨勢來看,全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比例保持在1:1.5左右。疑似病例確診后轉為確診病例,有多少疑似病人轉成正式病人將直接影響到確診病例數量不斷增加,當疑似病人減少時意味著該疾病會慢慢終止流行。而拐點的出現則要關注流行病學的幾個特點:一是增長率,在1月29日以前,每天確診病例的增長率大概是30%~65%。現在增長率在緩慢下降,已經降低至30%以下,預示即將到達平臺期;二是病死率,近期病死率都在2.2%左右,基本保持在2%~3%之間,當然疫區武漢的病死率會高一些;三是重癥率,其數值也在逐步下降,以1月30日為例,重癥患者比例為15.8%,較前一日下降兩個百分點。
綜合來看,盡管確診病例與疑似病例比例并沒有變化,但是確診病例的增長率在回落,病死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重癥率也在下降,所以應該說目前疫情可能已經處于上升期的后期、接近平臺期的情況。
《醫藥經濟報》:您如何看待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胡善聯:首先,我們國家這個疾病本身的發病率、發病人數都在不斷地增加,這當然是一個問題。第二,在全球范圍內,目前已在18個國家中出現了83例病例,有的地區也出現了人傳染人的少數案例。假如其他國家的衛生體系不健全,或者臨床防控的力量較為孱弱,該疾病又有一定的傳播風險,在此基礎上,世界衛生組織擔心該疾病傳播至其他國家,因此將此次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這個要求,只是針對一個疾病而不是針對一個國家,在這點上一定要有清晰認識。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后,大概至少有3個月的有效期,在3個月以后,世界衛生組織會繼續跟進,根據輿情的變化再來評估,是堅持該項決定還是撤銷,所以4月底是關鍵時間。
《醫藥經濟報》:據報道,在現有的病例中已出現無癥狀感染的現象,對此群眾該如何加強防護?
胡善聯:事實上,每個傳染病都會出現無癥狀的感染現象。一個傳染病的感染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冰山是確診病人,最頂端是重危病人,其他大部分可能是癥狀比較輕的病人。而在水面以下還有很多受到感染的患者,感染以后不一定都會發病,一部分也有可能在經過流行期后體內產生抗體。無癥狀的隱性感染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中的情況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報道極少,但通常而言這部分比例不會很高,群眾也不用太過恐慌,做好個人防護即可。
對個人防護而言,最主要還是戴口罩、勤洗手、減少聚會,在家中要打開窗戶以便空氣流通,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的控制就是通風。另一方面,從現有的情況來看,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力較弱,一般的消毒劑、加熱、碘伏和酒精都可以殺滅病毒。所以克服恐慌心理,要科學對待疾病,科學認識疾病的傳播規律。
兩個月左右或出疫苗
《醫藥經濟報》:在新型冠狀病毒新藥和疫苗研發方面,已有病毒毒株分離、動物模型構建等諸多利好消息傳來,對于國家此次反應之快您有何感受?
胡善聯:這充分說明我們國家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病毒學方面的研究能力大大增強。首先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找到了致病的病毒,而且對病毒的基因序列都做了分析,很快地將其基因片段做成了核酸檢測的試劑盒,對早期診斷起到了良好作用。如今也已經分離出病毒,擁有了病毒毒株,國家科委現在也有十幾個快速研究的課題,可以說是“全國會戰”。
據我所知,根據某些專家透露,疫苗的研發應該不成問題,大概再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疫苗就可以研制出來。
《醫藥經濟報》:我們距離用上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與新藥還有多遠?
胡善聯:疫苗是可以研制出來,但疫苗面世以后或許很難用在這一次的疫情防控上,因為人人都對新型冠狀病毒易感,疫苗需要用到的生產量不可能滿足供應全國十幾億的人口。將來可能首先要解決的是高危人群,或者是密切接觸患者,如醫務人員等職業人群。疫苗的研發只能說明以后有疫情再次發生時,我們擁有了“武器”。
而在治療用藥上,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是單股的RNA病毒,所以現在有報道稱可用已知的抗艾滋病藥物治療,因為HIV同樣也是單股的RNA病毒。此外還有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Remdesivir等,但這些藥物還需要臨床試驗,還不知道臨床療效如何。因此,目前的臨床治療基本上還是對癥治療。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