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
好消息 :
「零食」的真正爆發,還要靠營養
從什么時候開始,休閑零食變成了必需品?一款麻花零食不到一周就可以賣出15噸、一款酥餅糕點能夠賣出10769個,國人一年吃掉的零食更是達到2萬億元。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休閑食品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休閑食品市場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3625億增長至2017年的4849億元,更有相關數據顯示,其規模將在2019年達到5439億元。
食物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從飽腹充饑轉變成為一種舌尖上的藝術。在這個人人都自稱“吃貨”的時代,美食給生命帶來更多不同的體驗。尤其熬夜追劇、露餐野營、工作加班等場景的出現,“休閑零食”成為新興品類。
雖然一日三餐作為日常的重要組成,但對于一些加班人群來說都是奢侈。因此許多消費者愿意選擇零食小餐來填飽肚子,以保持全天的能量供應和注意力的集中。可以說零食已經不再是一種娛樂的縱享品,已經慢慢作為一種功能性產品去替代正餐。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企業開始利用科技手段,讓產品更加美味和營養。利用傳統食材打造出大量新奇的、有創意的口味和口感,以滿足年輕人的獵奇體驗,幫助品牌突出重圍,取代那些平淡無奇的傳統零食,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2018中國食品消費趨勢調查顯示,除口味外,健康已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休閑食品的第二大因素,33%的消費者關注休閑食品的健康因素。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零食健康化也成為了大勢所趨。因此要想在健康零食領域出奇制勝,你需要“口味”和“營養”兼備。
躍躍欲試的「功能性食品」,受到千禧的青睞
到2021年,千禧一代(現年齡18-35歲)的比例將增加至46%。中國的千禧一代將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最有影響力的消費群體。他們正在按照自己的“喜好”重塑著包括營養產業在內中國的零售行業。
他們普遍高學歷,相信科學的同時也迷戀傳統中醫藥養生和藥食同源;他們“有錢”卻“沒閑”,喜歡海淘,鐘情瘦身、但更青睞高效和便捷。因此,針對千禧一代的特定需求,功能性食品從個性化微生態健康產品發展到了精準營養的階段;從代餐產品的消費,和鐘情于代糖產品,到植物成分和藥食同源的推崇者。
食品健康有很多標準,什么因素會促使主力消費群體決定購買呢?尼爾森列出了27項食品健康屬性,分成回歸天然、少即是多、更富營養、可持續4個種類,以測量購買決策中這些屬性的不同影響。
最受到重視的是純天然、非加工的食品,43%的被訪者認為這方面的屬性是最重要的,包括“無人工色素”和“非轉基因”,在中國,各有49%的消費者認為這兩項是最重要的食品健康屬性。雀巢放棄使用人工添加劑,正是為了迎合這樣的需求。
除了純天然,少鹽、少糖、低脂等是另一大健康訴求。在中國,低鹽、低鈉被排在首位,這和全球數據有所不同,從全球來看,低膽固醇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是食物中更少的糖和鹽。另外,更多的消費者也在注意食品的保健功能,從而更看重“富含纖維”“高蛋白”“全麥”“富含維他命”“高鈣”等功能性食品的組成元素。
既然千禧一代是真正的消費主力,而他們又愿意為健康買單,那么抓住他們對健康的需求點,并將這些需求點轉化為賣點,將成為拉動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飲料爆品的誕生
在GB/T10789-2015里,和大家意識層面里的那個“功能飲料”分類最接近的,大概就是特殊用途飲料了,因為它基本涵蓋了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帶有功能”的飲料類別,比如運動飲料、營養素飲料、能量飲料、電解質飲料等等。因此,“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發酵飲料、益生菌、植物提取物和飲料創新”成為中國飲料新產品的發展風向標。
在能量飲料方面,市場容量中能量飲料占比最大,但產品相似度太高,只有市場不斷細分(細分性別、細分口味、細分容量)增加多元化的功能因子才能提高競爭優勢。目前的市場機會點有四:第一要開發新口味,搭配中國傳統的配方,如枸杞、人參、沙棘等。二是挖掘新原料,如綠咖啡豆來源的天然咖啡因,馬黛茶來源的天然咖啡因等。三是著力于外包設計,比如紙盒包裝。四是做差異化產品,研發適合加油站、會所、封閉渠道的高端小容量能量飲料。
在運動飲料方面,蛋白質、肽和酸性口感會有更多的創新。運動乳清分離蛋白結合的酸性透明水可能成為新的方向,肽類飲料如牡蠣肽、海參肽、蠶蛹肽,以及更多的植物肽類會應用到飲料中,未來市場會出現更多的口感創新,輕莓果和熱帶口感會成為熱點。
相關調查研究發現,泛90后群體已經成為了功能性飲料的最大消費群體。泛9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5-1995年的一個群體,這一人群偏好用生活態的營養保健品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態。功能飲品可參考他們的消費偏好開發流行態、生活態的飲品,具體特征為:口味好,帶來愉悅口感;方便攜帶,容易融入生活;流行概念,吸引消費。
在關于功能飲料消費者行為的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普遍會關注食品飲料包裝上的營養成分信息、飲料的成分來源,甚至不介意多花錢購買含有安全、天然成分的飲品。基于此研究,綠色、植物性成分的功能飲料會成為流行趨勢。另外,功能飲料保持天然健康,如不含防腐劑、合成香精、色素、低糖等,以減少消費者身體吸收負擔,同樣是一大趨勢。
取決于”植物本身”的營養食品
“回歸自然”在全球范圍流行之后,消費者們越來越青睞簡單、純粹和自然的產品,發揮重要作用的新植物不斷被行業內的研究人員所發掘。從定義「新植物」——植物蛋白、植物益生元、藥食同源、適應原、中草藥、植物提取物、植物化合物……到「借植物力量,讓產品升級」,這背后隱藏著多大的力量?

當國人大量涌向歐美、澳新搶購膳食補充劑的時候,殊不知用于生產這些膳食補充劑的原料——植物提取物竟然大多來自中國。就這樣在國外兜兜轉轉“改頭換面”后,最終又以“洋品牌”的面目回到了國人的手中。同樣是植物提取物,在國外兜了一圈就能讓中國消費者心甘情愿的買單,而在中國,門檻、法規、競爭……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銀杏葉提取物造假事件最終還是給所有終端企業敲響了警鐘,植物提取物是“草”還是“寶”,需要其切實有效、嚴謹科學的檢驗檢測辦法,才能不給李鬼以蒙混過關的可乘之機。
有了真材實料的原料,有了科學可行的生產加工技術,并不意味著“暢銷品”唾手可得,相反,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產品研發的最后環節,功效評價、成果轉化少了哪一步都可能讓整個開發計劃功虧于潰。
《營養商業雜志》的美國零售數據顯示,2018年草藥的銷售額比去年增長了9.4%,增長額達到7.57億美元,這也是自1998年以來草藥補充劑銷售額最強勁的增長。除了總銷售額的增長,該媒體監控超級賣場、專營渠道以及直銷三個渠道的總零售額也在上升,分別增長了7.6%、6.9%和11.8%

2018年超級賣場渠道中最暢銷的草藥補充劑排名前十分別有:1.苦薄荷2.松果菊屬3.姜黃4.接骨木莓5.綠茶6.姜7.常青藤葉8.大蒜9.葫蘆巴10.黑升麻。而在專營渠道中,草藥補充劑暢銷榜前十是:1.大麻2.姜黃3.接骨木莓4.小麥苗粉/大麥苗粉5.亞麻籽/亞麻油6.蘆薈7.南非醉茄8.奶薊草9.松果菊屬10.牛至。


其中接骨木莓是美國各個渠道中最暢銷的五種草藥之一,在超級賣場渠道的銷售額為50,979,669美元,增長了138.4%。在專營渠道銷售額為25,374,666美元,增長了93.9%。同時南非醉茄也是新興的成分,在超級賣場渠道銷售額為7,449,103美元,增幅為165.9%,同時還以16.9%的增長率保持在專營渠道銷售草本植物的前十名,銷售額達到12,426,468美元。而備受爭議的大麻二酚雖然沒有在超級賣場渠道中成為最暢銷的草藥,但它在專營渠道中卻飆升至第一位,銷售額增長了332.8%,達到52,708,488美元。
而且,專營渠道中也有其他成分增速很快,例如蘑菇。一般來說蘑菇產品大多以膠囊和粉末的形式銷售,針對免疫或認知健康。并且由于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節的延長,一些適應原產品的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受到刺激。因此在2020年,這些草藥新勢力的出現,將在更多產品中進行應用,為消費者預防疾病和維持健康。
母嬰營養更加細分和聚焦
眾所周知,胎兒和嬰幼兒時期是人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因此適宜的營養供應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健康兒童還是患兒,充分而又合理的營養供給對于他們的體格生長和功能發育(如認知、免疫和長期的健康)都至關重要。
中國母嬰營養品市場保持每年15%的年均復合增長,增速領跑整個母嬰產業。未來10年,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將持續增長,品類也將更加細分。
國內母嬰營養品零售渠道比較單一,90%的品牌扎堆在母嬰渠道,主要精力和投入都在渠道動銷上,缺少品牌推廣及消費者口碑塑造。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一批優秀的母嬰營養企業已經開始渠道多元化布局,開始研究人群細分領域產品的開發,提升品牌力和產品力。
根據《嬰幼兒喂養品類今年的發展態勢如何》報告顯示,面對幼兒營養品,媽媽們高度集中在”產品功能“和”品類選擇“上,因此,你的產品是否具有功能性成為占領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京東消費數據顯示,59.3%的中國消費者希望購買添加了益生菌的產品;根據母嬰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天貓+淘寶平臺上,嬰幼兒營養品銷售額增長迅速,媽媽更注重在奶粉之外給寶寶添加各種營養素,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鈣鐵鋅;《嬰幼兒喂養品類今年的發展態勢如何》顯示,益生菌、維生素、魚肝油、鈣是國內媽媽更為關注的品類,而乳鐵蛋白的關注度明顯增長。
亞健康和老齡化催生的特膳市場
目前,中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中國總死亡的85%左右,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在慢性病中,腦血管病是國民第一位的死因,在我國,腦卒中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重。
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為44.6%,城市為42.51%;中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導致心血管病發病人數持續增加;醫療負擔嚴重: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費用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為133.75億元,顱內出血位207.07億元,腦梗死為470.35億元;自2004年以來,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2.02%、18.90%和24.96%。
西方學最新觀點認為:Medicine is sick care,Nutrition is health care(藥物治療疾病,營養保護健康),美國提出“營養療法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終解決方案”,加拿大則把營養列為疾病的一線治療。在我國,臨床營養盡管發展迅速,但與營養療法本身的作用相比,與廣大患者的實際需求相比,差距仍非常顯著。國內的一項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治療的比例為10:1,而我國的比例則恰恰相反(部分文獻稱三甲醫院是1:6)。
刻不容緩,“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經成為吹響慢性病防控的集結號。營養是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全民健康、國民素質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國家食物與營養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表示,過去20年間,我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慢性疾病明顯增多;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快節奏的生活工作方式與飲食習慣、營養結構的變化,也給營養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但是,營養科學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營養的干預治療不僅可以明顯降低慢性病并發癥和死亡率,而且營養支持還可以為國家醫療衛生支出節省大量費用。
有數據顯示,至2016年末,我國60歲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1%,80歲以上高齡人口已達3000萬,2010-2012中國居民營養監測結果顯示,約32%老年人能量和大部分營養素的攝取量不能達到RNI/AI要求。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發展加速,高齡老人營養不良影響老年人健康問題逐年增加。“健康老齡化”是國家老年保障體系建設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養與老年人健康、功能維護、疾病和衰老進程密切相關。
看清免疫健康市場的輪廓
整個營養產業都在共同面臨著諸如,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與輿論環境;政策的不確定性;重要原料和資源的稀缺;新生人口不及預期;跨境電商/海淘;三四五線城市的競爭;產品同質化;管理僵化和人才;進取心等等一系列挑戰。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大品牌生意都在增加;新生人口仍處高位;消費能力提升與政策環境支持;市場格局重塑;超高端、有機、羊奶粉快速增長;新功能、新原料研發和應用;母嬰渠道的擴張;市場資本熱衷;新營銷與新技術應用;營養品的延伸與組合等機遇“撲面而來”。 當快速變化的市場和不可預期的風險如約而至,如何抉擇正是我們要冷靜探討的關鍵。
“感知你自己”這是出自希臘古都Delphi阿波羅神廟的著名格言。感知哪些是我們自己,哪些是“外來者”,這些“外來者”是敵還是友,正是免疫的起點。所以,免疫是什么?有人把免疫比作軍隊,但其實,他更像是一個無比嚴密的識別并清除威脅的防御機制。第一道防線由皮膚、黏膜等組成,作為“基礎屏障”;第二道防線稱為固有免疫系統,以及第三道防線適應性免疫系統。
如果把第一道防線比喻成“墻”的話,當“外敵”翻墻而入的時候,固有免疫系統會立即做出反應,而這個固有免疫系統有點類似于“保安”,如您所見,幾乎城市里的每棟大樓里都有保安,所以,固有免疫系統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基本配備,而且每個人的配備基本相同。因此,當第一、第二道防線都失守的時候,第三道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突出作用立即顯現,因為作為一個分工更為精細的防線,他們的手段和武器顯然不是前兩道防線所能比擬的。
這樣講或許還是有些抽象,所以具體而言,免疫系統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其中,免疫器官是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比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而免疫細胞理所當然就是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比如吞噬細胞、淋巴細胞(T細胞、B細胞);同時免疫系統里還有很多活性物質,比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調查了5514名20歲以上的成年人,數據表明免疫健康是他們使用膳食補充劑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這一需求甚至超過了關節健康、結腸健康以及心臟健康。另一項于2016年由哈佛開展的,涉及1579名18歲以上成人的研究同樣證實,免疫健康是過去兩年中人們服用膳食補充劑的三大理由之一。消費者對免疫健康產品的需求為營養補充劑公司、功能性食品和飲料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截至2018年3月,與“增強免疫力”相關的保健食品注冊數量為5137個,占保健食品注冊數量的30.79%,數量最多。因此從狹義的角度上看,我國具有“增強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在獲批數量上占據著絕對優勢。但和很多品類一樣,在疫情全面爆發之前,免疫類產品也只是“較好不叫座”的存在,而疫情的發生給所有人都上了寶貴一課,免疫提升不是一時之功,只有在日常加強營養支持,才能在關鍵時刻積極調動并發揮免疫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維生素C的爆單也讓我們意識到,免疫類產品還有很大深挖的空間,諸如β-葡聚糖、接骨木莓、唾液酸、乳鐵蛋白、人參、益生菌、益生元等免疫及腸道健康相關成分應該加強科普力度和科學背書,突出各自助力免疫健康上的優勢,走差異化競爭的發展路線,為免疫市場的全面開啟做好準備。
2020營養盒子嘉選隆重回歸,盛大起航。為了更好的履行活動初衷“解決產品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發掘營養品領域里的榜樣產品,為消費者選購“導航”;增加品牌,特別是初創品牌的曝光度,讓每個優秀品牌都有驚艷亮相的機會;資源對接,讓好的營養品有機會被渠道商、投資方等資源發現,從此開啟光速成長之旅。營養盒子嘉選只針對“有營養的你”:包括膳食補充劑、保健食品、特醫食品、功能性食品/飲料等。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