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
好消息 :
吳奶奶與陳爺爺是一對老夫妻,今年都已80多歲,是福壽康·上?灯兆o理站的長護險服務對象。吳奶奶今年84歲,患有腦血管疾病及認知障礙,癱瘓在床多年,進食、排泄都很困難。在上海市未開展長期護理險時,由于經濟等原因,一直由82歲的陳爺爺在家中照顧。
但陳爺爺也一直飽受腰痛的折磨,陳爺爺要一邊照顧吳奶奶,一邊自己吃藥緩解腰痛,幾度累倒。在長期護理險開展以后,二位經過評估成為了長期護理保險的服務對象,并接受福壽康·上?灯兆o理站的每天早晚各一個小時的居家上門護理服務。
經過專業的服務后,陳爺爺說道,“我現在壓力真的小了很多,而且看著她現在更舒服了,我是打心眼里高興。”像吳奶奶和陳爺爺這樣的家庭有很多,他們享受著長護險的服務補貼,并給予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評......
2019年12月27日,是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第三個半年頭。這三年半的時間里,從國家出臺試點的宏觀政策,到各地出臺落實政策,再到推廣發展,各界對長期護理保險的探討從未停止。
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
長期護理保險是什么?它作為支付端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近年來政策是如何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
目前我國15個試點城市長期護理險開展的現狀是怎樣的?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國外的長期護理險發展情況如何?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鑒?
我國商業護理險市場化的機遇在哪兒?
根據目前行業內主要關注的熱點,動脈網(微信:vcbeat)結合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現狀,試圖分析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長護險作為支付端,是長護產業的四駕馬車之一
談及長期護理保險,就得聊到長期照護。長期照護是指,在持續一段時期內給喪失活動能力或從未有過某種程度活動能力的人提供一系列健康護理、個人照料和社會服務項目。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這部分人群是長期照護的剛需人群,需要有“人力”為其提供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這部分“人力”由醫院內的醫護所擔任,隨之而來出現了醫療資源被大量占用、醫院床位積壓、醫保費支出成本增大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政府就想著如何把這部分對失能老人的服務從院內剝離出來,讓這部分老人到家或機構中去養老。但沒有了醫保的扶持,而失能老人的養老金難以負擔長期護理所需要的支出。雖然自2005年開始,我國養老金已經實現了14連漲,以北京為例,2019年北京養老金平均已達到4157元,而北京請保姆陪護老人價格基本在每個月5000—9000元,北京養老機構針對失能老人的價格最便宜的也要每個月6000—8000元(多數在1萬以上)。
未富先老,城鎮化帶來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計劃生育帶來“421”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以及年輕人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承擔照護責任等一些列原因,催生了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指被保險人因為年老、疾病等原因造成身體、智力處于失能失智狀態,需要專門的社會機構或者居家的照護而產生的護理費用給予補償的健康保險。區別于養老保險,它的受眾是城鎮職工或城鎮居民,且享受該險種前需要經過評估,獲得待遇的方式除了政府直接采訪護理服務,還有直接補貼護理的行為。
其實,長期護理保險是舶來品,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是以療養院保險的形式出現。截至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還處于試點狀態,是否將其納入為“第六險”各界人士還在爭論中。
中國長期護理保險政策監管下三方力量的變化
但值得肯定的是長照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四方力量:供給、監管、支付、服務對象。動脈網文章《4000萬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去哪兒?四大方案解決照護問題》曾給出了長照供給端的答案,然而有供給,缺支付,老人依然無法安度晚年。
在支付方面,政府一直承擔著兜底的任務,對特困群體實施全額補助。同時,也在不斷的探索著對工薪階級失能老年人的補助,曾推出過護理補貼等。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確定在江蘇省南通市、山東省青島市、吉林省長春市等 15 個地區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正式拉開了長期護理保險的序幕。
推動長護險,政策由探索、倡導,到加快、加強
長期護理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人口結構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且我國老齡化程度形勢嚴峻,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
其實,中國的護理險自2006年便已經有了,在2006年頒發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里,將健康保險劃分為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四類。其中,護理險進一步延伸出了長期護理保險。
為了解近年來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情況,動脈網盤點了近7年的政策,七年時間中央共發布了32項政策,其中有18部由國務院頒發,民政部、人社部、衛健委等相關單位也發布了2、3項。所有政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即2016年人社部頒發的《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該政策對我國近幾年長護險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他的31部政策均為夾雜在其他政策內單獨的一小部分或十幾個字。縱觀近7年政策可知,我國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從探索、倡導,逐漸至加快、加強。期間對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的推動從未停止。

資料來源:動脈網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各年份長期照護險政策數量(國家級) 動脈網記者制圖
觀察以上政策,2016年隨著《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的頒布,同年迎來了政策的大幅增長,從2015僅在一部法律中提及,到2016年在7部國家級政策中提及,2017年在8部國家級政策中提及。同時,2017、2018也是地方級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密集出臺之年,各地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及現實情況,出臺更多實操性、細節性政策。
到了2019年,三年試點取得了較好的反響,社會各界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呼聲愈高。同時,3月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這一年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國家級政策高達9項。
但在這7年的32個政策中,僅有一個是單獨針對長期護理保險,其他的分布在各種養老、保險、醫養等政策中,多數僅是很小一部分。且對實施細則并沒有明確規定。

7年政策關鍵詞提取 動脈網記者制圖
而從內容方面看,從前期的探索、提倡、試點,發展到后期的加快、加強、擴大及個性化。政策推動的腳步更加堅定且急促。且對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從前期的推動,到2019年對其做了進一步的規范。
15個試點城市支付模式對比,長期護理險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自2016年15個試點地區確定以后,這15個地區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及現實情況,制定了各自地區的具體方案,分別對保障對象、支付方式、支付比例/金額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資料來源:太保安聯研究報告《中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模式和實踐研究報告》
縱觀以上試點政策的方案發現,其實每個地區都存在差異,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還存在一定的共性:
(一)以按比例支付和定額支付為主

按比例支付和定額支付是目前各地區較為推崇的方式,這樣相較于定額包干結算更靈活。如有些地區將家庭納入該體系,某位老人家里有親人可以照護,補貼資金可直接落地到老人手中。
(二)保障對象以重度失能為主
《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對保障范圍有明確的規定,“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長期處于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在15個試點城市中,有8個選擇了以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為依據,評估重度失能老人,其中長春還引入了腫瘤患者卡氏(KPS)評估表。
(三)支付類型劃分以:以居家照護、機構照護及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劃分為主
在支付比例/金額欄中,除了重慶按照50元/人/日劃分外,其他地區要么以居家照護、機構照護分別支付金額來算;要么以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分別支付金額來算。
(四)原則上需在指定醫療、養老和護理機構接受服務
在服務機構和計算方式上,15個試點城市均需通過定點醫療、養老和護理服務機構簽訂服務協議,約定長期護理服務的協議價格和保險支付標準。在提供護理服務時,由參保人員結算自付部分,由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機構定期與機構結算屬于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部分。對于居家護理或在非協議機構接受護理服務,少數城市還可以對參保居民進行補助,如安慶對居家接受非協議護理服務機構護理服務的發放護理15元/天補助。
試點的意義在于其試錯及總結,而試點的總結和歸納也將會為未來長期護理保險的全面推廣奠定基礎。然而截至目前,長期護理保險還未全面推廣,其中除了本身發展還不夠成熟外,籌資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問題,已成為業內探討的重點。試點中出現的長護險依賴醫保的情況,在醫保自身面臨可持續性壓力的現狀下,長護險未來的籌資面臨較大的挑戰。
在籌資水平有限,且補貼金額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對作為社保補充性質的商業護理險呼聲愈發高漲。
商保在長期護理險的經辦中積累經驗
2019年7月份發布的《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從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了9項指標和23項具體的行動內容,要求在未來10年,降低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可見如今老年人失能已成為了一個相對較大概率的事件,失能人員數量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增加,與此同時我國的中低收入人群數量占比大。在此背景下,以社保為基礎的長期護理保險并不足以支撐老年人的長期護理費用,商業護理險的市場空間巨大。
然而現實中,護理險占不到健康險市場份額的1%,還處于一個相對空白狀態。截至截稿日(2019年12月17日),從中保協人身險產品庫查詢可知,目前在售護理險數量共有89款,其中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護理險種種最多,總計33種,其次是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為10種和8種。其中24家涉及長期護理保險。

資料來源:中保協人身險產品庫動脈網記者制圖
據中保協人身險產品庫查詢,護理險曾有265款,而目前在售的僅有89款。進一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護理保險由于逆向選擇性大,且多數人對其了解度不高,產品銷售慘淡或虧損;另一方面,由于前期規范不足,2017年銀保監會對其進行過一次整頓,停掉一部分產品。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告訴記者,“那時候出現的護理險其實跑偏了。因為當時還沒有鑒定老年人失能情況的標準,最后保險公司就像發放養老金一樣,如到了60歲,每個月就返還一定的固定金額。并沒有體現出來其護理屬性。”
為體現其護理屬性,政府提出了“政府主導、社會化經辦、市場化服務”的要求,各大保險公司通過這個機會,便可進一步探索護理保險這塊大蛋糕。據了解,目前泰康養老、太平洋壽險、中國人壽等10家商業保險公司參與了長期護理保險經辦。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通過護理保險經辦,提供政策咨詢、資質認定核查、費用審核(初審)、資金結算撥付等服務。
泰康養老黃春芳告訴記者,截至2019年11月底,泰康在湖北荊門、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浙江寧波等8個國家級試點城市和北京石景山、浙江嘉興等16個非國家級試點城市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工作,服務參保人群超過1500萬,累計支付護理保險待遇逾1.95億元。在長期照護險制度建設方面主要做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協助開展政策研究。收集國內外制度政策,形成制度匯編;研究各地政策特點,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提出政策建議;定期溝通匯報先行試點地區進展情況,助力醫保部門及時了解各地實施情況。
二是協助開展當地失能情況及養老照護服務現狀摸底調研。協助各城市開展照護供需方調研(包括護理機構市場供應、護理費用測算、失能人群護理需求等),確保政策制定有據可依、科學合理。
三是支持籌資和待遇標準測算。發揮專業精算優勢,對試點城市參保人群老齡化和失能情況、籌資總額(包括籌資渠道和籌資比例建議)、籌資標準、待遇保障水平和護理成本等進行測算。根據測算情況,形成長期護理保險測算報告,提出建議,為制定實施方案提供依據。
在此過程中,可以積累數據及經驗,為下一步開發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奠定基礎。
他山之石,商保還是社保?
隨著老齡化的日趨嚴重,為應對老齡化挑戰。目前世界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主要有四種典型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主導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雙軌運行模式、以新加坡為代表的公私合作模式和以日本為代表的全民社會保險模式。
本文選取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長期護理保險代表——美國,以及政府承擔最多的長期護理代表——日本。
>>>>
美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由盛及衰
美國 65 歲及之上老年人口中,約有 70% 的老年人需要各種形式的長期日常生活護理和醫療護理服務。為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公共保障計劃,即通過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轉移支付,實現對中低收入人群的補缺式保障; 另一方面,采取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調節方式,通過政策激勵引導民眾購買商業長期護理保險。
目前,美國 60% 左右的長期護理費用由公共保障計劃承擔,其中醫療保險計劃( Medicare)承擔20% 、醫療補助計劃( Medicaid)承擔 40% 。除此之外,則主要依靠商業保險( 7% ) 、個人自付( 29% ) 以及退伍軍人管理局和慈善計劃等( 4% ) 。由此可見,美國的公共保障計劃在長期護理保險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公共保障計劃局限性很大。
因此在美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較好,據美國保險經紀人世界雜志(Broker World 2013)的調查,2012年全美共賣出近23萬份個人長期護理保險。但近幾年,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表示,美國的商業長期照護險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主要問題包括:
1、低估保費,定價錯誤
長期護理保險的預估和定價往往是在實際發生需照護情況前二三十年。此前,由于數據和經驗的不足,往往忽略了壽命的延長及物價水平的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漲價不可避免,形成了“漲價-退保-賠付率惡化-再漲價”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產品的失敗。
2、逆選擇性強
對老年人來說,失能往往是突發事件,如突發心臟病、中風等都有可能導致失能半失能,但目前業內還沒有一個明確可預測的方案。因此,這類人群逆向選擇性更大。
>>>>
日本:報銷90%的“全民”長期護理保險
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稱為“介護保險”制度,2000 年 4 月 1 日開始實行,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群覆蓋率幾乎達100%。
介護保險制度的結構
資料來源:日本國駐華大使館領事部/經濟部一等書記官 羽野嘉朗演講內容
由上圖可知,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覆蓋的對象包括兩類人,一類是65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二類是40周歲到64周歲之間參加了醫療保險的人。
接受長期護理保險的參保人,需要自付服務費用的10%(或20%),剩余的90%(或80%)由市町村政府制定的長期護理保險預算進行支付。市町村的保費50%來自參保人的保費,50%來自財政費用。
由于日本社保支付占比高,日本的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一直處于萎靡狀態。近年來,隨著財政支出壓力的增大,傳言長期護理保險報銷比例降低,日本的商保也逐步開始在長期護理險上進行了探索。
總結以上兩個國家長期護理險的問題可知,一方面,商業長期護理產品的開發和定價,依賴長期和廣泛的經驗數據積累,成功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內很難實現;另一方面,社保報銷比例過高除了增加財政壓力外,也會影響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化的發展。
那么,中國的商業護理保險將會如何做呢?
商業長期護理險下步發展的重點是什么?
相較于長輩偏“儲蓄”,80、90后更愿意“投資”。隨著大家對健康的關注,健康險將會贏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目前,健康險中的護理保險市場還是一塊藍海,但大多商業保險公司苦于風險系數高而“束之高閣”。健康險行業目前存在產品雷同,競爭激烈等問題,開發創新性產品對商保公司而言也是提高核心競爭力之路。
對商保公司而言,經過長期經辦長期護理保險獲得的數據分析,結合通脹及壽命延長等情況,必然會推出適合的長期護理保險。動脈網大膽預測以下幾種長期護理險將成為未來商保更傾心的方式:
1、團體商業保險
失能即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單獨一人投保,保險公司承擔風險太大,而團體投?蓪L險弱化,現89款護理險產品中已有13款是團體保險,接下來,團體護理保險或成為商保公司下步發展的重點。
2、與養老企業共同打造護理保險
2016年,信美相互保險與清檬養老聯手打造“愛護保-護理保障計劃”。這是一款保險與護理服務結合的計劃。這款保險是面向希望居家養老但卻需要長期照護的老年群體,客戶購買這款保險后,經評估符合護理條件,便可選擇由清檬的持證護理師上門提供專業照護服務,護理期間5年,5年鎖定價格不加額外費用。
對保險公司而言,與一定數量的養老企業合作,共同分擔風險也是一種護理保險開發推廣的方式。
3、針對中高端人群開發長期護理保險
普親養老市場總監張啟鋒告訴記者,如醫保一樣,長期護理保險也只是一份基礎的社會保障,中高端人群對服務質量以及服務環境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那么針對這部分人群,不管是居家照護,還是去中高端養老機構照護,開發商業性長照險產品都是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4、補貼金錢與購買服務相結合的形式
保險客戶來自全國各地,大多保險公司很難單獨針對某個相對偏遠地區的一兩位受保者為其提供服務,因此這部分人還會以補貼金錢為主。而針對一些購買產品人數較多的地區,保險公司或會從當地為受保者購買服務。
本文參考:太保安聯健康險研究報告《中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模式和實踐研究報告》、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鶴博士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長期照護籌資政策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美國長期護理保險體系 發端 架構 問題與啟示》 特別鳴謝
作者:蔡傲雪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實現珠海參!爸慌芤淮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