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糖尿病被稱為“富貴病”,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已深入尋常百姓家。雖然糖尿病常見,但人們對其還是存在種種誤解:“糖友不能吃水果”、“打胰島素是最后治療階段”、“降糖藥有副作用”……對于這些傳言,真相到底是怎樣呢?
據2007年和2010年全國兩次大范圍的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達9240萬人,20歲以上患病率為9.7%,15.5%的人群血糖偏高臨界于患病邊緣。或許這個數字還不足夠嚇人,但內分泌專家表示,隨著年齡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也上升,兩個老年人當中就有一個是糖尿病的“后備軍”。
隨著糖尿病在我們生活中“蔓延”,人們對糖尿病的關注也漸漸增多。上網一搜,關于糖尿病的宜忌多不勝數,那么,到底哪些才是可靠的呢?
提及糖尿病的癥狀,不就是“三多一少”嗎?然而,只有少數糖友會表現出“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的癥狀,更多的糖友是患病而不自知。
李萬根稱,“三多一少”是1型糖尿病當中典型的表現,患者還會明顯感覺到乏力、口干、頭暈等不適,這類糖友以青少年為主。然而,對于中老年占多數的2型糖友“大軍”,常常是“后知后覺”,在出現一些并發癥時才恍然大悟。據統計,大于10%的老年人都是因為血糖突然增高造成不適,如出現手腳麻木、視力下降等癥狀,前往就醫時才發現病情。“糖尿病對神經的損傷是最明顯的,容易引起神經的病變。”李萬根說。因此,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很重要。
“降糖藥吃多了會傷肝腎,我還是少吃點吧。”這是不少糖友的自白。李萬根表示,這是一個顛倒概念,對肝腎造成損傷的是高血糖,而并非降糖藥。從長遠考慮,用藥可以很快控制指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其次,用藥的不適應期一般不會很長,往往一個月左右就會適應了,并且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出現不適反應。
另外,服用降糖藥也是糖尿病的保健方法之一。因為病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病,其治療是一種抗衰老的治療,不是去除疾病,而是控制疾病,簡單理解就是調整和保健。所以,不要認為所吃的藥是治療疾病的,它是控制疾病的,將疾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這就糖尿病保健的手法之一。
一些糖友獲知自己僅靠吃降糖藥無法降糖,需要注射胰島素了,心想“我的病情不會越來越嚴重吧”,越想就越害怕。李萬根表示,對于1型糖尿病來說,因為發病時體內的胰島素已經完全沒有了,所以從一發病的時候就需要打胰島素針補充胰島素。而對于2型糖友來說,發病時體內還會自行產生胰島素,只是胰島素產量不足,不能達到降低血糖的分量。因此,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一般分三步走。
首先,確診糖尿病后,若血糖不是很高,會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控制血糖,如飲食調整和運動鍛煉等,理想的情況下可使糖化血紅蛋白降一個點。
第二步,若通過生活方式血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就需要藥物治療了,最常見的就是二甲雙胍等降糖藥。在這個階段,飲食需要得到控制,盡量少攝入含糖量搞的食物等。
第三步,體內胰島素缺乏,單靠吃藥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了,就需要通過打胰島素針補充體內的胰島素。然而,打胰島素針不等于糖尿病病情惡化,很多患者打了胰島素針之后血糖控制得反而比之前好很多。因此,不應該把打胰島素針當成是最后的“救命稻草”,這只是治療的一個階段而已。
七旬的張婆婆是一個患病10年的老糖友了,自確診患病以來,張婆婆在飲食上很注意,凡是含糖分高的食物一律不碰,就連水果也被列入了張婆婆的“禁食”名單中。
像張婆婆這樣與水果劃清界限的糖友不在少數,這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把醫生建議盡量少吃含糖食物簡單地理解為有甜味的食物。不少糖尿病人都認為水果含有糖分,于是患病后就不敢再碰水果。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困擾糖友的飲食管理問題,答案在這里有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