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吃什么比較好,怎么養生?清明是傳統節氣中的第5個,人們春季的時候最容易上火了,所以大家在飲食上要非常注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飲食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下清明養生的具體內容。
一、清明簡介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結束以及辰月的起始;位置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清明的時間點在公歷每年4月4-6日,而在農歷上的日期并不固定,為每年三月初一前后,此因農歷是陰陽歷。
視頻:清明養生講壇
二、清明的由來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溫上升,中國南部霧氣少,北部風沙消失,空氣通透性好),因此得名。”中國古代從清明起的15天內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三、清明是什么時候
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四、清明的食材
適宜吃什么
水果:芒果、菠蘿、桑葚、橙子、甜橙、青棗、香蕉等。
蔬菜:菠菜、山藥、薺菜、香椿、韭菜等。
禁忌吃什么
1、不暴飲暴食
2、少吃咸食或過咸食物,如咸菜、醬菜、咸筍干、咸肉等制品。
3、忌食"發物",如筍、海魚、海蝦、羊肉等,以免舊病復發。
4、肥胖者須減甜食,限制熱量的攝入。
清明“吃苦”能解熱
春天人們容易“上火”,所以春季在飲食方面我們應該有所注意,盡量避免食用荔枝、龍眼、榴蓮等性熱的水果,還要注意少吃咖喱、辣椒、胡椒、花椒等辛辣助火的食物。這些性熱的食物同時還有“發散”的作用,經常食用,會“損耗元氣”,導致氣虛,從而降低人體免疫力。特別是辛辣之物,多吃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還會對睡眠產生影響,對健康十分不利。
在春季要想“降火”,人們必須養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注意休息,多喝水或者清熱敗火的飲料,這樣可以使體內的“火氣”通過新陳代謝,從體液中排出體外。另外,味苦的食物有敗火的功效,可適當選食。醫學專家指出,味苦的食物中含有生物堿、類等物質,可以抗菌解毒、去火解暑、提神醒腦、緩解疲勞,對人身體大有好處。
苦味食物雖好,但卻不宜過量。苦味食物大多為寒涼之物,加之清明時節氣候多變,寒流仍時有關顧,如果此時多吃會引起胃痛、腹瀉;老年人和兒童大多脾胃虛弱,也不宜過多食用;另外,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病人不宜吃寒性的苦味食品。
少吃竹筍,多吃銀耳
竹筍味道鮮美可口,清明時節又是竹筍上市的時候,很多人喜歡買來吃。但是,養生專家告訴我們,竹筍味美,但不宜多吃。中醫認為,竹筍性寒,滑利耗氣,多吃會使人氣虛。中醫還認為,竹筍屬于發物,有誘發慢性疾病的可能。《本草從新》對竹筍有這樣的記述:“虛人食筍,多致疾也。”就是說氣虛的病人吃了耗氣的竹筍會加重氣虛的癥狀,更加虛弱多病。醫學實驗也表明,吃筍可能引起咳嗽,從而誘發哮喘;此外,筍中含有的粗纖維不好消化,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甚至造成出血。所以,春節養生,最好少吃竹筍。
與竹筍不同,清明時節,我們可以多吃銀耳,銀耳性味甘平,有潤肺生津、柔肝降火之功效。據研究表明,銀耳營養十分豐富,且富含能促進肝臟蛋白質合成的多糖,甚至有防癌的奇效。
五、清明養生食譜
1、口蘑白菜
材料:白菜250克,干口蘑3克,醬油、白糖、精鹽、味精、植物油適量。
做法:白菜洗凈切成3厘米段,口蘑溫水泡發。油入鍋內燒熱后,將白菜入鍋炒至七成熟,再將口蘑、醬油、糖、鹽、入鍋,炒熟后,放入味精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清熱除煩,益胃氣、降血脂。適宜于高血壓、冠心病、牙齦出血者。
2、韭菜滾狗肚魚湯
材料:韭菜100克、粉絲50克、狗肚魚600克、生姜3片。
做法:韭菜洗凈,切段;粉絲清水浸軟,切段。狗肚魚洗凈,灑少許食鹽拌腌10分鐘。燒熱油鑊,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水量),放下魚,大火煲5分鐘,改慢火煲10分鐘,下粉絲片刻,再下韭菜,煲沸,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撒入少許胡椒粉,亦湯亦餸。
功效:嫩綠的春韭不僅為佳蔬也是良藥,它有溫中行氣、健胃助肝的作用,在腸內還有消毒作用,故可治腸炎下痢,明代李時珍曾說韭可治“小便頻數、遺尿”,這道湯適合春天養生食用。
3、清炒螺螄
材料:螺螄500克、蔥、姜、糖、鹽、醬油、油、胡椒粉各少許。
做法:螺螄放清水里,滴幾滴香油養一天,讓螺螄吐盡泥沙;第二天,將螺螄尾殼剪掉,再養2小時左右,洗凈瀝干備用。鍋燒熱,加油,下蔥、姜爆香,再下螺螄翻炒1分鐘后,加料酒、醬油、糖,最后加一小碗熱水,蓋鍋蓋燒2、3分鐘出鍋,灑胡椒粉、蔥花即可食用。
功效:清明時節,才是吃螺螄的最佳時令,這時候的螺螄口感最為豐滿,肥美,所以,一向就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講法。螺螄性寒涼,有清熱、利水和明目的功效。
六、人群養生
1、男士:
清明時節防“春瘟”
“春瘟”并非指某一種疾病,而是對春季較常見的傳染病的統稱,它們大都發病狂,熱相偏盛,很容易傷陰,傳播速度非常快。用現代的醫學來看,這些病主要由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脈炎、大葉性肺炎、白喉、皮疹、 流行性腦膜炎、皮炎、腳氣等。
清明時節,氣候非常不穩定,在我國北方,此時升溫速度很快,晝夜溫差加大,且多風干燥,這種天氣會妨礙人體呼吸系統防御功能的發揮,使人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各種病菌的侵擾。所以,清明時節我們應該積極的預防“春瘟”。
清明時節,我們應常開門窗,給居室通風透氣,在緊張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休息,給自己足夠的睡眠時間。平時要多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的好習慣。對于一些流行性疾病,在疾病流行期還可選擇注射疫苗的方法進行預防。
2、女士:
(1)生活習慣好,勝過打疫苗
“春瘟”一般來勢兇猛,發病突然,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體質不好的人極易被其擊倒。身體虛弱者、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和老人此時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接種疫苗。但是因為病毒可以變異,并且速度極快,所以有時即使打了疫苗也無濟于事。所以,抗擊“春瘟”應以預防為主,最主要的預防措施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第一,講究衛生,勤洗手,及時更換牙刷。
第二,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添衣保暖。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因為腳部受涼常常會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更容易使人患上感冒。
第三,注意防潮。不要長時間待在潮濕的地方,盡量避免在潮濕的地方勞作;陰雨天氣或潮濕的天氣除了通風透氣,不要長時間開窗;如果室內太過潮濕,應購置除濕的設備加以調節;時刻保持衣物干燥,不要穿潮濕的衣物。
第四,經常運動。多運動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使人遠離疾病的侵擾。
(2)家務勞動≠體育鍛煉
很多女士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做家務同樣是一種運動,所以每天多做些家務勞動就不用再花時間去專門進行體育鍛煉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做家務需要耗費體力,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鍛煉作用。做家務時,要不停的活動肌肉和關節,從一定程序上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增強體質。但是,家務活太多是一些繁瑣的工作,耗費時間長,運動量有限,并且缺乏運動的樂趣。所以專家指出,從健身的角度講,家務勞動的運動量、運動幅度都不夠,對機體和組織器官的鍛煉作用很小,其養生保健的功能并不顯著。而體育運動則不同,它可以使人體的各個部位,從肌肉到關節再到人體各主要臟器都得到充分的鍛煉,從而使人的身體素質全面提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意識到,家務勞動不能代替專門的體育鍛煉。為了獲得健康人生,我們最好每天抽出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3、老人:
呼吸“空氣維生素”,提振精神
清明時分,春間融融,氣溫升高,天氣變暖,枯樹新綠,芳草依依。此時到郊外踏青,徜徉于綠草之中,流連于迷人的春色,是一種絕美的人生體驗,也是一項非常好的養生運動,歷來為養生名家所推崇。郊外更加接近大自然,空氣清新,沒有污染,在這里漫步,可以使人的吸氧量達到每分鐘1000立方厘米。
郊外的新鮮空氣對人體有眾多好處,因為其中含有很多有“空氣維生素”之稱的負離子。負離子對人體有極好的保健作用。首先,負離子可以凈化空氣,消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其次,它可以加快人體各個組織的氧化還原過程,凈化體內的有害物質;第三,通過對人的末梢感受器官的作用,負離子對人體的神經系統有非常好的調節作用;最后,負離子有降血壓的作用,同時它還可以增進人體對細胞的供氧量,加快新陳代謝,提高肺部功能,使人感覺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老年人易生虛火,要少吃難消化以及刺激性強的食物;
4、孕婦:
曬曬太陽,遠離“春愁”
我國古詩中有許多對春愁的描寫:唐代的張祜有“傷心日暮煙霞起,無限春愁生翠眉”的哀婉;宋時的陸游有“騎馬悠然欲斷魂,春愁滿眼與誰論”的嘆息。在現實中,春愁是十分常見的,它是一種精神性障礙,因與季節有關,所以也屬于“季節性抑郁癥。”
中醫專家告訴我們,春天養生要注重對精神的調養,情緒失控,精神異常都會對人體尤其是孕婦造成傷害。根據現代醫學,人體內產生的各種激素直接影響著人的精神狀態。遇到開心的事情時,人的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叫內啡肽的激素,這種激素會給人一種快樂和滿足的感覺。當遇到恐怖的事情時,人的腎上腺髓會分泌一種叫腎上腺素的激素,它會給人一種害怕或者氣惱的感受。另外,黑夜或者天氣陰沉時,人體還會分泌一種叫做褪黑素的激素,這種激素會使人犯困。陰雨天氣正是這種物質分明旺盛的時期,所以陰雨天人們大多情緒不好。“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之時大多陰雨連連,所以此時引發“春愁”也不足為怪。
但是,實驗表明,陽光可以抑制褪黑素分泌,并將其破壞。所以,心理醫生告訴我們,陽光,尤其是清晨的陽光是最好的抗抑郁藥。因此,在春季,我們最好調整好作息,清晨伴著初升的太陽散步,讓晨光為你按摩,消除心中的抑郁。
5、特殊人群:
高血壓患者清明時節多注意。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每年的春季特別是清明前后最易復發。高血壓患者除了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從飲食、起居、精神方面進行自我調養。運動療養方面,最值得推薦的運動方式是打太極拳,此外散步和慢跑也是不錯的選擇。
首先,太極拳動作輕柔。姿態放松,不用猛力,可以使人體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充分改善微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其次,練太極耐用時要用意念來引導動作,這可使人精神放松,心無雜念,大腦功能正常發揮,情緒穩定,也有助于降低血壓;此外,太極耐用可以全面鍛煉人體的肌肉和關節,有助于保持肌肉的活力,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對改善高血壓患者身體的平衡性和協調性也很有幫助。
太極拳有若干種,高血壓患者應依據自己的情況,并根據醫生的指導科學合理地選擇練習。楊式太極拳、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動作輕柔,運動量不大,比較適合老年人練習;陳氏太極拳運動量大,且有一些復雜的動作,有些動作還需要用力屏氣,選擇時一定要慎重。沒有基礎或者記憶力不好的患者可以只練習太極拳中的某幾個動作,只要勤于練習,同樣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七、小常識
1、清明養生重在養肝
傳統的清明節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所以,清明節的養生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清明節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2、清明養生少吃“發物”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 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這些發物應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等食物。
3、清明養生忌久坐臥
清明節氣是也“春瘟”流行時節,但不可閉門不出,更不能坐臥過久。中醫表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清時節氣應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應要常到外戶或河邊散步,以呼吸新鮮氣息,并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
4、清明養生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7時至9時是辰時,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5、清明養生“春捂”要適當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后,因為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過后,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一般來講,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體生發,抵御外邪侵襲,才有助于身體健康。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