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節氣時,天氣變得暖和,降水量也變多了。雨水節氣在養生方面要注意哪些呢?又要如何養生呢?下面易養生網將為大家帶來答案。
一、雨水的時間
每年02月18~20日
2018年雨水時間是:2月19日 01:17:57
二、雨水的由來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歷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三、雨水的習俗
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這天在民間還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則是干爹)。而雨水節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于是便有了雨水節拉保保的活動。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在雨水節氣之后,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后應當著重養護脾臟。雨水節氣中,地濕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于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濕。又由于此時氣候較陰冷,可以適當地進補,如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都是適合這一節氣的補品。
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對高血壓、心臟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為了消除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應當繼續進行春捂外,應采取積極的精神調攝養生鍛煉法。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雨水后,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在雨水節氣,冬天的寒冷過去以后,天氣開始轉暖,冬天儲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開始上升,人體相應的就是肝氣也開始生發。人體相應的就是陽氣開始浮動,但這會導致一些人的身體根基不穩,中焦空虛,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癥。因此,我們應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
雨水節氣過后,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因此,在這個時候,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溫。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古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
具體來說,我們養生保健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第三,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可多食大棗、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第四,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1、男士
(一)初春就要開始養脾胃
根據中醫理論,肝屬木,主升發,所以春季肝氣比較旺盛;脾屬土,所以脾土易為肝木所克,春季養生失當則可能傷及脾臟,影響脾胃的功能。而雨水過后不斷增多的降水也容易帶來濕邪,影響脾胃,所以,雨水前后調養脾胃十分重要。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根本,如果脾胃出現病變,人體健康將受到巨大損害,如胃納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等癥狀;脾運失調則可能出現食后腹脹、便溏等癥狀。脾胃的病變還會影響其他疾病的治療作用,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大打折扣。
雨水時節保養脾胃應注意:飲食要有規律,不宜過飽;食物以清淡為主,少食油膩厚味;營養均衡,不偏食,多食五谷雜糧;禁食過冷或者過熱的食物;不要勉強飲食,如果不渴卻強飲則傷胃,不餓而強迫進食則傷脾。
(二)運動適量,才有益健康
冬去春來,天地一片生機勃勃。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但是專家卻指出,運動雖好,但卻不能過度,否則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還會對身體造成不應有的損傷。所以此時運動一定要把握一個“度”。
科學研究表明,過量運動比不運動對人體的傷害更大,因為不運動雖然有很多壞處,但起碼使人體保持一個相對安定的狀態,而運動過量則會把人體固有的和諧打破,給人體造成更大的損害。過量運動會造成人的反應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彈性降低,還會使人食欲減退、睡眠質量下降,導致情緒低落、易怒、免疫力降低,出現便秘、腹瀉等癥狀。
專家指出,運動要適可而止、循序漸進,運動過后最好要休息一到兩天,所以以每周運動三次為佳。如果長期沒有運動而突然運動則更要注意不能運動過量,控制好運動強度和時間,防止過量運動造成負面影響。另外,運動方式也要因人而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年齡等因素恰當選擇。
貼心提示:
可以通過觀察運動后心跳恢復到正常心跳所用的時間來判斷運動是否過量。通常來說,少量運動后心跳恢復時間3~5分鐘;劇烈運動后恢復時間為8~10分鐘。
2、女士
(一)要做好春捂工作
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二)驅走春困
“春困秋乏”是最普通的的民間常識。春天人們容易犯困,總覺得沒有睡夠,這其實是人體隨著季節和氣候變化的正常反應。雨水時節,要克服春困,就要求我們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根本自然界的規律,隨著四季的變化逐漸調整自己的日常作息。
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可有效地趕走春困:
一是視覺刺激,可以郊游、爬山,到野外感受自然之美,從而使人心情振奮,精力充沛;
二是觸覺刺激,用有清涼作用的牙膏刷牙,從而興奮神經,激發活力;
三是味覺刺激,適當吃點味道刺激的食物,如苦的、酸的或辣的,刺激神經,當然也可以泡杯茶或咖啡;
四是嗅覺刺激,選用一些可以提神的香水、精油,可以有效降低疲勞感;
五是運動療法,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在運動中提高大腦興奮度;
六是聽覺刺激,聽一些節奏明快活潑的樂曲,閑暇時聽聽相聲、看看小品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3、老人
三招防“濕寒”
雨水時節,空氣濕度增大,而夜間氣溫降低,濕熱空氣很容易再次時凝成雨滴,導致夜間降水頻繁。而陰雨增多使雨云遮擋陽光,所以此時白天地面光照也較少。同時,雨水到達地面,蒸發后會帶走大量的熱量,又會使地面空氣溫度進一步降低,造成既潮濕又寒冷的天氣。
這種天氣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關節骨骼和各器官都有影響。
年老體弱者在此時尤應注意一下幾點:
第一,不要過早減少衣物。春季陽氣生發,體熱的人更容易感到熱。此時如果過早地減少衣物會導致體熱外泄,使濕寒之氣侵入體內,損傷關節。
第二,禁用冷水洗漱,年老體弱者應特別注意。中醫五行之中,水與腎對應,腎主骨。雨水時節用冷水洗手會使濕寒侵入手部關節并且滯留其中,導致手指酸痛,嚴重的還會造成手指變形;如果用冷水洗頭或洗臉的話,則濕寒之氣侵入頭部,容易導致頭疼。
第三,洗頭后應及時吹干。洗頭后如果不吹干也會導致濕寒之邪入侵,從而引起頭疼。
4、孕婦
調整好心態
雨水時節常有降水,不是陰雨就是飄雪。陰沉的天氣,密布的烏云容易使孕婦心情低落,憂思不斷。所以此時養生要注意情緒的調整。保持心情平靜能夠調理脾胃功能;如果心情抑郁,憂思過重,則可能傷及脾胃,從而影響健康。
雨水時節“準媽媽們”一定要調整心態,做到心情恬淡、開朗豁達、與人為善,盡量減少與人爭執。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不要苦思冥想鉆牛角尖,及時從壞情緒中解脫出來。要避免接觸負面的東西,保持一顆平常心,享受和諧安定的環境,保持樂觀的心態,這是保養脾胃、祛病健身、母子平安的最好方式。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