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前一些不敢想象的事情,現在都一一實現。比如,眼睛一般壞掉了就比較難以重見光面,但是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出現了。那具體是怎么回事?具有哪些優點呢?
一、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具體是怎么回事?什么時候可以使用?
5月24日,據媒體報道,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造眼球。如果一切進展順林,預計五年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
二、具有哪些優點?
或將比人眼成像更清晰。報道稱,人造眼球通過各種微型傳感器來創建圖像,這些微型傳感器模擬了人類眼球的光檢測感光細胞。而傳感器被包裝成鋁膜和鎢膜,形成一個直徑超過2cm的半球形,模仿人類視網膜。
香港科技大學范志勇教授介紹,仿生眼大小與人眼相當,仿生眼結構也與人眼高度相似,當對單個納米線進行電尋址時,具有實現高成像分辨率的潛力。圖像通過大量微小的傳感器轉換,傳感器位于由鋁和鎢制成的模仿人類視網膜的半球形膜中,理論上可超過人眼的高分辨率成像。
不僅如此,這種人工視網膜對于可見光譜內所有頻率光都敏感,同時它在接受光刺激后的短短19.2毫秒內作出響應,然后在23.9毫秒內恢復無效狀態,比人眼視網膜中感光細胞40-150毫秒的響應和恢復時間要短許多。
專家稱該技術可投入廣泛應用,除幫助個人提高視力外,還可制造其他仿生光敏器件,目前正計劃進行動物和臨床試驗,預計五年內投入使用。
三、人工視網膜實驗,未來的仿生眼可能比我們的原生眼睛看得更清楚
能讓盲人恢復視力,從對受影響患者生活的影響來看,是醫學界能夠實現的最深刻的行為之一,也是現代醫學最難實現的行為之一。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情況下恢復視力,市場上有一些早期的仿生眼可以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恢復有限的視力。研究人員可能已經邁出了改變這種情況的重要一步,前不久,一項新設計的仿生視網膜的實驗結果出來了。
相關研究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由高密度納米線構建的半球形視網膜,視網膜的球形形狀歷來是生物仿生設備的一大難題。
光通過晶狀體進入眼睛,而晶狀體是彎曲的,這意味著打在視網膜上的光線已經被彎曲了。當你使用平面傳感器來捕捉它時,圖像可以聚焦的程度有一個內在的限制。這似乎是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能夠幫助解決的事情,但人類眼球后部的處理能力有限,對視覺的延遲要求幾乎為零。或者說,解決彎曲的問題就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師范志勇和研究團隊的其他成員所做的事情。
他們從一塊鋁箔的半球開始,用電化學處理將鋁箔轉變成稱為氧化鋁的絕緣體,并在整個過程中將其散布成納米孔。這些密集的孔洞成為鈣鈦礦納米線的通道,模仿了視網膜本身的功能。鈣鈦礦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一旦納米線長大,研究人員便用人造晶狀體蓋住眼睛,并用離子液體填充它,以模仿我們自己眼球中的玻璃體液。
這種離子液體對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它能讓納米線檢測到光,并將其信號傳輸到外部的、圖像處理的電子元件中。
這種人工視網膜的性能卓越,可用于制造仿生眼。因為它不受我們自身晶狀體的生物參數限制,可以對波長高達800納米的光做出反應。人類的視覺范圍在740毫米左右,超過這個波長的顏色對我們來說是黑色的。如果能在800納米的波長下看到事物,我們就能看到近紅外波段(被認為是750-1400納米)。人工視網膜對光的處理時間是19毫秒,也就是人眼的一半時間。將眼睛的反應速度降低到19毫秒,可能會減少人類的總反應時間,而且人工視網膜的圖像銳化和整體清晰度比人的眼球產生的圖像更清晰。
注意:不要把這句話理解為對幀率的性質以及人類是否能看到高于特定幀率閾值的圖像的評論。測量到的人眼的反應和恢復時間從40毫秒到150毫秒不等。人類的平均總反應時間在200毫秒到250毫秒之間,特殊的人有時會超過這些速度。
簡而言之,這種人工視網膜在多個方面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次制造出類似的東西,新的視網膜甚至沒有盲點。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