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央行在剛剛結束的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將穩步推進征信二代系統上線升級,加強個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和個人隱私保護。那么,最嚴征信即將上線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一、“1月20日可提供查詢”
去年至今,有關二代征信系統上線的消息就頻頻傳出各種說法。
這是因為,新版征信一直被視作“史上最嚴征信系統”。不少分析認為,未來征信出了問題,不僅影響出行,貸款買房也受影響,嚴重者,甚至婚都結不了。
如今,有關二代征信系統的時間表消息再度傳來。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即將在1月20日上線第二代個人征信系統并提供查詢,不過個人征信報送功能預計會延遲到5月份才正式上線。
而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央行年度工作會議上,有關二代征信系統的消息也同樣傳來。央行工作會議上表示,今年將穩步推進征信二代系統上線升級,加強個人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和個人隱私保護。同時,央行還表示,要創新改進小微企業征信服務。
不過,對于是否能在春節前順利上線二代征信,目前官方并沒有公布明確的消息。
去年4月份左右,市場曾經傳出二代征信系統已經上線的消息,并稱“公眾查詢的報告已經是新版征信報告”。不過,很快該傳言就被央行官方辟謠,當時,央行相關人士表示,“系統仍在升級之中,尚無明確時間表。”
根據央行征信中心披露,2019年1月至11月,個人和企業征信系統累計查詢量分別為21億次和9772萬次,日均查詢量分別為628萬次和30萬次。
二、一代征信查詢暫時關閉
中介朋友圈喊話“盡快買房”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傳出征信系統上線的消息,可能并非空穴來風。
新年前幾天,各大銀行紛紛發布通知,一代征信查詢接口暫時關閉。部分通知稱:“因系統網絡故障,全國征信查詢系統暫停服務。開通時間等待人民銀行總行通知,敬請諒解。”
1月6日,央行征信中心公告,“為提升服務能力,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計劃于2020年1月14日17時至2020年1月19日8時進行系統升級,屆時將暫停對外服務。”上述公告表示,暫停服務期間,如急需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可攜帶本人身份證件至當地查詢網點現場查詢。
有意思的是,前幾日,在朋友圈不少房產中介也開始發布消息提醒,建議購房者抓緊最后一段時間開具征信報告,以免錯過自己中意的房源。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央行可能正在為第二代征信調整做準備,今年年初迎來上線的可能性較大。
三、二代征信系統影響深遠
“假離婚買房”走不通了
那么,為什么這次準備上線的二代征信系統會引來如此大的關注?和一代征信系統相比,二代征信系統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目前,市場上關注最多的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新版征信將體現夫妻雙方的負債情況。這也意味著即便離婚,非主貸人再次買房屬于有房有貸,首付80%,離婚后也無法低首付購房。一句話,“假離婚買房”這條路可能走不通,離婚買房首付可能提高。
2、新版征信的信息更新更及時。根據要求,各機構在采集時點T+1向征信中心報送數據。這也意味著想利用銀行征信更新緩慢的時間差,去并發申請貸款越來越行不通了。
3、新版征信內容更細化。過去,車位貸款、裝修貸款等實質為大額信用卡分期,征信僅體現信用卡,不體現分期金額。新版征信報告將體現分期時間和分期金額,更加細化。這也意味著申請房貸需要更多流水來抵消負債。
4、新版征信系統個人信息記錄更加完整全面。在新版征信報告中,將完整展示個人學歷信息、就業情況、電子郵箱信息、通訊地址、戶籍地址、所有個人手機號。配偶信息較完整,如:包含姓名、證件類型、證件號碼、工作單位和聯系電話。個人近幾年詳盡的居住信息都記錄在冊。即便是頻繁換手機號和居住信息都會被記錄。
5、新版征信有效期內不良記錄保持更久。據悉,包括逾期、呆賬等等不良信息自中止之日起保留5年。新版征信報告還款記錄延長至5年,記錄詳盡的還款信息(即便銷戶也有詳盡的還款記錄)、逾期信息。
分析人士認為,過去征信不完善的情況下,如果有了嚴重逾期行為或許可以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只要能夠湊到錢將賬戶欠款還清再將賬戶注銷掉,就可以得到一份“干凈”的征信報告,但新版出來后很可能5年內都找不到東墻了。這也意味著,未來老賴們可能很難換上新買甲申請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6、新版征信將更多生活信息納入征信,征信記錄多樣化。除傳統的借貸信息之外,電信業務、自來水業務繳費情況。還記錄欠稅、民事裁決、強制執行、行政處罰、低保救助、執業資格和行政獎勵等信息。
總體來看,二代征信系統對個人信息采集更加全面和復雜,應用的場景也更加全面。與“一代”相比,二代征信解決循環貸、信用卡大額專項分期、共同借款人、企業為個人擔保、個人為企業擔保、逾期后還款信息等一代征信無法覆蓋的信息。
征信系統的升級,意味著個人征信記錄的多樣化,以及多不良記錄的嚴格展示,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